昨天講了以太坊的不可能三角,去中心化、安全性、可擴充性三者彼此之間的權衡如何影響到區塊鏈系統。接著,我們將焦點著重在「可擴充性」上,提到以太坊的擴容問題。這正是本次鐵人賽的重點,並且簡述了以太坊 L1、L2 的擴容技術。
安全與效率,正如不可能三角(去中心化、安全性、可擴充性)所指出一般,是區塊鏈這種分散式網路系統在設計上最大的難處。以太坊從 2014 年推出後,過去十年以來一路經歷大大小小的各種升級,無論是 2016 年 DAO 的硬分叉,導致 ETH 與 ETC 的出現,或者是 2023 年的 The Merge,從 PoW 轉為 PoS,都在嘗試讓以太坊網路變得更好。
今天的文章將帶大家回顧以太坊的分叉、升級歷史,並且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,同時作為接下來幾天介紹 Layer 1 鏈上擴容技術的鋪陳。
軟體像是個有機生命體,隨著新功能推出、錯誤修正而逐漸迭代更新。一般的中心化軟體透過統一發送更新檔進行軟體升級,而去中心化的以太坊同樣需要某種機制進行更新。在以太坊中,這個機制被稱為分叉(Fork)。
之所以被稱為分叉,是因為以太坊的升級會從某一個區塊(Block)長出去,就像是 git branch 一樣,產生兩個不同的分支。舊的分叉會隨著網路節點升級到新版本,無人維護、進行驗證而被荒廢。
由於以太坊都是不相容的升級,無法向後兼容,會永久地將區塊鏈分為兩個獨立的鏈,因此通常被稱為「硬分叉(Hard fork)」。
前面提到區塊鏈的分叉就像是軟體更新,而其實 2022 年時 Vitalik 就針對更新規劃了五大階段(Phase),也就是以太坊目前的主要發展方向:
以上五大階段也象徵著以太坊長期發展目標:高效、擴展性、去中心化。
伴隨著這些階段與目標,社群會提出 EIP(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),如 EIP-1559 提出改變交易費用的機制,引入基礎費用(Base Fee)的概念,避免競價導致高昂的手續費。
EIP 經過討論、審查、測試後,才會被認為是 Final 狀態,並且被納入下一次的硬分叉(Hard Fork)升級中。
一旦搜集了足夠多的 EIP 後,社群會規劃一個硬分叉以進行以太坊升級,而這個硬分叉中的 EIP 們通常都是為了實現以太坊的長期願景與發展目標。
The Merge 完成之後,以太坊變成由執行層與共識層組成:
因此,每次的硬分叉都需要同時對這兩層進行升級。此外,執行層通常由城市命名,而共識層通常由小行星、星體命名。例如,2025/9 最近一次的硬分叉是 Pectra(Prague-Electra),由 Prague 與 Electra 硬分叉所組成。
今天介紹了以太坊的升級是如何發生的,從五大階段的願景,到 EIP 的制定、硬分叉的實施。此外,從五大願景的 The Merge、The Surge 也能看到以太坊社群的長期發展目標:以太坊擴容。
接下來幾天,我們將會開始介紹 Layer 1 的擴容技術,包括共識機制的調整、Sharding、Proto-Danksharding,以及區塊大小調整等等。
[1] 以太坊發展史》必知的12次重大升級, Block tempo
[2] Pectra Hardfork, Ethereum